【直報網北京6月18日訊】(北京商報)“6·18”這出好戲未及終章便頻頻掀起高潮,然而主角卻不太是京東。 “6·18”成為全民網購的節日之前一直是京東的公司創始紀念日。1998年的6月18日,劉強東在中關村成立了京東公司,21年來京東從一個銷售“光媒體”硬件的小企業,成長為今天中國電商“諸王”之一。從2010年開始,普通消費者開始逐漸接受京東與“6·18”之間的關聯性,直至今日。 在京東開始打造“6·18”購物節的前一年冬天,阿里從互聯網流行的“光棍節”中,衍生出了后來盡人皆知的“雙十一”。但最近幾年,作為京東最大友商的阿里對“6·18”的態度開始發生了變化。 從之前的“各玩兒各的”,到后來的開始參與,再到今年的全軍出擊,阿里希望把“6·18”變成夏日版的“雙11”,這件事在今年表現得尤其明顯。 到底誰需要一年有兩次“雙11”級別的大促? 多一次薅羊毛的機會,消費者肯定是喜聞樂見。這對促進消費來說顯然也是一件好事。電商冬日促銷的主力之一是換季采購的羽絨服等高客單價的服裝,而相信電商企業也很容易找到相應的夏日爆款。今年“6·18”之前,各類品牌商都通過電商平臺集中上市了自己的新品,和“雙11”前后的情況一樣。也就是說,對于消費者而言,如果一年有兩次“雙11”級別的大促,就意味著一年能經歷兩次“環球共此涼熱”的網上新品發布會。 |